《北京乐与路》:为什么我突然落泪了
——《北京乐与路》中的镜头组成、摇滚音乐或其它
                   (文:火神纪)
  原谅我太喜欢这些画面,以至于无法舍弃其中的任何一张。颓废,张扬,凌乱,或者死寂。

  摇滚音乐是什么;摇滚音乐是一种安逸的死。
  没有人知道,没有人听说过这样的落寞,可是这并没有什么关系;我思,我歌,故我在。别人的看法跟我似乎没有任何关系。
  我想我的;我写我的;我唱我的;我做我的。这便够了。我们的存在只是为了告诉这个世界,我们活着。至少我们还在挣扎着艰苦的活着。我们有我们自己的声音,我们自己的思索,我们自己的呐喊和疲惫。




  摇滚音乐人。长发,染得乱七八糟;香烟,酒精,大麻,性。大大咧咧,不修边幅,暴躁,易怒。杨颖的台词颇有点意思:自杀的一种方法就是嫁给做摇滚的人,一定死得痛快;又痛又快。
  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莫大的差异让他们郁闷得近乎残暴。尤其是当他们面对自己所深爱的人时,他们无须再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掩饰别的任何东西,由爱及怒由此而生。
  这部电影被赋予了太多的东西,在我眼里摇滚成了一个最美好而最不切实际的梦。画面里的描绘婉转而直白。悲凉,当我看到的时候这种感觉如此强烈。

  三四组镜头的剪接,类似文本里的排比;华丽而有序。可是要驾驭这样的东西并不容易,弄不好会被误以为是伪蒙太奇的意识流。不过还好,这方面在这部电影非常清晰而且恰到好处。




  比如关于摇滚音乐的演出;电影里曰为“走穴”。这边是稀疏的客人和一张门票一块五毛钱的打折;那边是恶俗的《纤夫的爱》和杂耍表演,可是挡不住这边几个误以为走错门的人不停地诅骂、砸场以及那边的人山人海和热气沸腾的喧哗。
  摇滚是什么?摇滚是反叛、永不妥协和永远自我的中心世界。所以,纵然被人砸场也依旧进行自己所追求的那种表演。
  我们可以忍受他们的侧目、白眼和讽刺式的讪笑;因为我们有我们的梦想,而他们永远不会明白。
  而吴启彦和父亲的对话正是这两种东西的最大冲突之处。在吴启彦看来,音乐是艺术,在我写不出音乐的时候,我不可能会违背自我为讨生计而写那种恶俗的东西;在他父亲看来,这仅仅只是一种交易,别人给你出唱片,给你钱,有人愿意买你写的东西,那就随手写一些给他们不就得了。
  这样的冲突永远不会完结。




  还有平路死之前的那一段,由四组镜头完美地组成了一段戏:平路疯狂的飙车,杨颖狂乱的寻觅,吴启彦看似公正的审判和李逵无奈的逃亡。这一段是这部电影最让我感动的一段。我始终认为,这一段包含了太多太多的东西。
  平路的疯狂是失意,飙车是一种精神世界的解脱,所以他在开车的时候会疯狂地喊着:谁敢比我更快。
  杨颖的狂乱是担忧,而寻找是担忧的唯一出路,她的眼神非常的迷乱,因为自己所承诺的那个男人,那个疯狂的男人消失了。那是一种皈依般的虔诚。
  而吴启彦的审判是自我的面对,他一直在做的梦是因为自己狂怒时失手伤人,梦在这里是一种潜意识的释放,其实他一直没有办法面对自己所犯的过错,所以他每次梦醒来总会气喘如牛。而今他解脱了,类似一种自我地升华了。
  而李逵的逃亡更多的是一种无奈。这部电影里的李逵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我一直这样认为。他代表的是平路的妥协以及温柔,纵然他只是平路所养的一条“傻头傻脑”的狗而已。
  然而李逵代表的更多似乎是这群人,不管是平路,杨颖或者吴启彦。他们一样傻头傻脑地活着,一样无奈地活着。这个世界本来就充满着杀戮,只是李逵所面对的是饱腹的杀戮而他们所面对更多的是精神世界的杀戮。当然,在物质生活上他们也同样无奈而疲惫。
  这四组镜头被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所释放出来的视觉张力是很有杀伤力的,我在看这一段电影的时候突然落泪。
  平路的死,杨颖的绝望,吴启彦的宣判和李逵倒地时黑色的镜头。那时候我突然感觉到一种幸福,一种自我的幸福。一个玩摇滚的人最终死在自己的音乐里,那是一种莫大的幸福。纵然他们在不停地拼杀,不停地逃亡,可是最终这样的结局让我庆幸,因为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总在祈盼他们会幸福地活着。




  我第一次看张婉婷的电影,惊艳得不知所以。
  这部电影有着一种独特的细腻,也许是因为看惯了男性导演的电影,而会突然迷恋上女性导演的电影。
  当然,这部电影本身有着非常丰富的镜头技巧组成,这是这部电影除了音乐之外最吸引我的地方。

  比如很多地方一种摇晃的镜头,这一点很容易让人想起法国电影《无法撤消》里的那些寻觅的特写,我记得看那些特写镜头的时候我感觉到一种晕眩的感觉,这部电影倒恰到好处。这样的镜头描绘带给我一种支离破碎,很彷徨迷惘的感觉。这样的镜头用一种锐化过的颜色,看起来饱满而温馨。
  还有用主角的视角镜头。比如杨颖起床时漂移的目光来描绘环境:角落里《我爱摇滚乐》杂志封面上雷锋满脸的无奈,凌乱的房间、窗前柔软的阳光和醉酒未醒的男人,一种疲惫而且杂乱无章夹带着那种毫无规律的生活苍白而空虚的感觉从画面上传达出来。比如杨颖被抓进看守所时拿下隐形眼镜时的视角:利用镜头焦距的改变制造出一个渐渐模糊的世界和同样被关看起来像是成堆的人群,我看的时候有种很晕炫很凄迷的感觉,这样的眼睛看到的世界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这时候再用了一个近镜高清晰的特写杨颖的脸庞,我突然想,这是不是想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主观得接近有点自闭的女人。这样的镜头非常便于对环境的描写和人物的塑造,干净利落而且可以很简洁地告诉我们导演想告诉我们的那一切。
  另外还有一种跳帧镜头,这应该是剪接出来的效果。跳动的画面,连续而不连续。这样的镜头尤其适合描绘那些狂欢的人群,制造出一种很紧凑又很突兀的感觉。也适合描绘一些紧张的场面。
  另外还有高吊的俯瞰镜头。描绘平路和父亲两个人擦肩而过,一个开着火车一个坐着汽车,镜头从近镜渐渐升高,大视角的描绘。东来西往,似乎永远没有办法沟通。当然这里是导演特意制造出来的错觉,后面在火车站的父子相遇,那一段才是戏肉,也是同样的镜头组成,只是一个靠拢一个远去。这里面更多的是一种落寞。




  我最不喜欢的是这部电影里的那几段独白。也许只是为了表达某些我看不懂的东西,或者仅仅只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一些题外的东西。可是在我看来有点画蛇添足的感觉。
  隐忍,是隐忍。电影有时候跟诗歌一样需要隐忍,需要一种不那么直白的表述。而电影的其它部分其实已经很明白地说明了所有的东西,为什么要加这几段呢。
  也许只是因为太迫切地想说明白什么反而让人产生一种抵制的情绪,很多东西让我们自己去玩味不是更好么。




  说回这部电影重中之重的配乐部分吧。

  崔健、郑钧、秦勇、秋野、张楚、何勇、戴秦、吴彤、汪峰、张浅潜、子曰、黑豹、唐朝、瘦人、轮回、木马、扭转的机器、夜叉、舌头……这样的一份名单会让所有喜欢摇滚音乐的人们为之而疯狂。
  这部电影的光亮不再是台前的那些演员了,而是这些我们很熟悉的摇滚音乐人。
  最初本来是想写汪峰的《回忆之前忘记之后》的乐评的,后来辗转找到这部电影,我才发现,原来我以前想写的那首歌,其实不仅仅只是一首歌,而是一部电影。




  所有跟北京相关的电影似乎永远离不开鸽子和自行车,似乎北京除了满天飞翔的鸽子和满世界凌乱的人们骑着自行车飞奔而去之外就再没有其它。地面上是大队的自行车,一大群鸽子在灰沉沉的天空里飞过,带着一种厚重的味道,这部电影就这样打开了序幕。似乎所有和北京相关的电影都会有这样的一种声音,鸽群飞翔时的那种呼呼呼的声音。
  最早的关于这种声音的记忆是在很小时候看电视剧集《末代皇帝》那种糜烂的味道,后来是《十七岁的单车》。
  我非常固执、武断而且不客观地认定这是北京特有的声音,我喜欢这种声音。跟北京的摇滚音乐一样动听而让我迷恋。如天籁般动听。

  第一首进入我们的耳朵里的是子曰乐队的《磁器》。酒吧,平路的乐队表演和疯狂的群众。这也许是带着我们入戏的一首歌。摇滚,标准的摇滚。愤世嫉俗的歌词和喧嚣的配乐,歇斯底里的表演风格,半带说唱半带咆哮的唱腔。而这种狂躁之后加一段轻柔的音乐,打架斗殴听起来很温馨。也许是因为声音制造出来的反差效果吧。
  子曰乐队的《光的深处》,阴暗的房间里和窗户依稀的阳光,汗流满身地嘶吼。
  唐朝乐队的《国际歌》,豪迈而爽朗。我记得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是在香港的红墈的那场摇滚之乐的VCD里面,摇滚的合唱和摇滚进行曲。
  子曰乐队的《乖乖的》,台下不满的观众和旁边电视里的太极拳,还有上台愤怒的观众。现实和精神世界的冲突。
  第二次《光的深处》,一个失望的父亲和砸场的人们,父亲特写的背影很落寞。
  而改编的《月亮代表我的心》是一种救场如救火无奈轻装上阵,杨颖的表演带着一点情色味道永远比平路愤世嫉俗的摇滚更受欢迎。
  几个依稀可以辨认出来是汪峰《回忆之前忘记之后》的音符之后带起的争吵声和温情地漫步,黑暗漫延和光亮的渴望。
  子曰乐队《乖乖的》伴随着平路的失意和杨颖与吴启彦狂奔之后气喘吁吁的散步和聊天。最强的效果是气氛上的反差。而《乖乖的》的歌名带着一种灰色的寓意,所谓的摇滚反判,永远只是包装。外面反判而里面听话的乐队才是被捧得红的乐队,也许这是真的,摇滚精神也一样需要面包来支撑,所以真正的反判并不受人欢迎。乖乖的,《乖乖的》;先填饱了肚皮再来玩摇滚吧。而平路带着的那种不肯妥协的真正的摇滚精神只能被注定被拒在唱片公司的门外。这首歌在这里更多的是灰色的寓意和批判。
  鲍家街四十三号的《晚安北京》的前奏配乐,没有唱词。平路在唱片公司撞板之后疯狂的发泄,抱着一个女子疯狂地做爱。吉他和贝子的声音异常地刺耳。
  汪峰《回忆之前忘记之后》的音乐部分。很轻柔,很温暖。配合慢镜的特写,那天下午的阳光看起来异常的暧昧。第一次牵手的还没有开始就颓败的爱情被另一个男人的失意彻底地扼杀了。带着一种暖黄色的镜头看起来很伤感。




  而上面说到的那个平路之死的四组镜头的完美组合基本上是《晚安北京》的MTV诠释。汪峰落魄的音域和感性而颓废的歌词,“睡去”和死去的寓意,“国产压路机的声音”和“破碎的轮胎”是平路的飙车和车祸。而音乐结束时平路苍白的脸庞和蹒跚的步伐,还有吴启彦的宣判和李逵的倒地,再响起来的是子曰的《你也来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所以我说/你说/他说/佛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这样的唱腔和平路平静的脸庞。很悲情,我是在听到这首歌时落泪,禅意的引用是不是意味着一种轮回。平路近似于哀求的声音煸情得恰到好处。纸吉他的焚烧是梦的焚烧,李逵逃出生天之后狂奔到主人的坟前和杨颖失声的痛哭那一段估计也赚了不少泪水,不过带给我的感动远远没有平路倒地的那个镜头,因为这一段的煸情味道过于明显,反而没有前面那一段来得自然而顺畅,而且声入境中,不由得悲由中来。

  完整的一段《晚安北京》,在平路的追悼会上,听起来也没有前面两次在这部电影里听到这首歌时那么震撼。
  最后作为主题歌的《回忆之前忘记之后》和那些欢乐时光的特写镜头,很悲情。这首歌并不像这部电影的主题而更像是总结。梦中的梦和繁星的碎片,摇滚的梦永远没有结束。




  而记忆很深刻的除了平路之死之外还有那个墨西歌跳豆,豆里的虫子终究会破茧而出,杨颖的放生带着一种生命的延续寓意深远。这一段和李逵的逃出生天似乎带着同样深沉的寓意让人感动。
  生,生的不停延续;这才有了梦的衍生和存在。而梦,只是为了让我们生的这个世界变得更美。
  写到这里我也终于明白了我为什么落泪。因为曾经,我曾经有过的类似的梦想,我曾经幻想过的我将在自己的诗里死去。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一种悲悯情结的矫情。我不否认。
  可是,在我看来,这样的死是最美的一种死法。
  因为生存,因为梦想。在最美的梦想里死去是最安逸的死法。
  摇滚成了一个代表的典型事物,说到底,这部电影想要表述的依旧是生存和梦想。

2006-06-14;丙戌年五月十九。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北京乐与路
  ■译名:Beijing Rocks
  ■IMDB:0312412
  ■导演:张婉婷
  ■编剧:罗启锐
  ■类型:歌舞/ 剧情
  ■上映:2001年10月25日/香港
  ■演员:耿乐、吴耀汉、舒淇、吴彦祖、俞飞鸿
  ■片长:110 min
  ■地区:中国/香港
  ■语言:粤语/普通话
  ■色彩:彩色
  ■级别:Argentina:13/Hong Kong:IIB

北京乐与路北京樂與路(2001)

又名:跳豆 / Beijing Rocks

上映日期:2001-10-25(香港)片长:110分钟

主演:耿乐 舒淇 吴彦祖 吴耀汉 俞飞鸿 

导演:张婉婷 / 编剧:罗启锐 Alex Law

北京乐与路的影评